范周 | 数字时代:科技赋能文化新业态趋势展望
今日看点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闭幕,并发布公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迈向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产业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前,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正在与文化产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本文整理自10月28日范周教授的在“双循环格局:科技赋能消费新业态”学术论坛的主旨演讲,以飨读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
一 、文化新业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新风向
1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和扶持程度都在明显加强。目前,文化产业包括9大门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202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11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8%,比2017年提高了0.2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正在迈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而奋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也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广大消费者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的强烈渴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16万亿元,按照当年1:6.9的平均汇率折算相当于5.9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5.46亿万亿美元的销售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
2
追本溯源:国家统计中的文化新业态分类情况
了解文化新业态,首先需要弄清文化新业态中包含了哪些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两个分类标准,结合新业态的定义,在146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小类中,呈现出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包括了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在内的16个小类。从产业类别上看,文化新业态的16个小类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和文化制造业。其中服务业占比最大,有13个小类属于文化服务业之中。
从这些新业态中可以看到,这些文化服务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这些几乎全部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文化服务,并且在人们目前的日常文化消费中占据了重要比例。
以互联网搜索服务为例,在春节时疫情发生的初期阶段,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还不全面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手机资讯渠道获取信息时,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APP(手机应用)主要集中在社交娱乐、社交及新闻资讯领域。其中QQ浏览器、微博、爱奇艺、快手、今日头条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而浏览器增速超过了其他服务排名第一,而在日均活跃度在5000万到1亿的APP中,新浪新闻作为综合资讯排名第一。互联网的搜索浏览服务,成为了每一个网民的首要需求。
总体上看,文化新业态是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也是数字经济大爆发前夜的一次集体沉思和集体选择。首先,它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文化+科技+资本”的产物。其次,它是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产生的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
3
数据求真:疫情以来文化产业各领域现状一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文化产业在疫情初期也受到一定影响,所有线下产业降到冰点。
从九大门类的情况来看,上半年九大门类两升七降,营收总体下滑。目前,第三季度的文化企业营收数据还未公布,我们通过上半年相关数据情况可以看到,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门类中,除新闻信息服务与创意设计服务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外,其余7个行业同比仍在下降,但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其中以文化传播渠道、文化娱乐休息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三个领域恢复仍较为缓慢(均低于10%)。
这三个领域均包含了对线下依赖性程度较高的产业,例如电影产业、演艺产业、旅游产业几个重要的文化产业组成部分均在三个领域范围统计之中,它们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较为严重。7月前,影院尚未开放,旅游景区限流措施对人员控制仍在30%以下,7月后,限流措施的进一步放开(现在以放开至75%)和跨省游的恢复、影院的重新开放才是这些依赖线下程度较高的行业恢复期的开始。
先以电影产业为例,截止到10月26日,今年票房收入141.88亿,其中国庆档电影票房39.52亿元,从全球票房情况来看,由于疫情的反扑海外电影产业尚未恢复,我国电影票房暂列位居全国第一。但对比2019、2020年国庆档数据来看,2020年8天国庆大数据没有超过去年的50.48亿,电影院恢复开放3个月以来,新片上映数仅有13部,主要票房仍由《八佰》、《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这几部电影带动,占据总票房一半以上。上映新片较少,很多电影仍在观望期。
图片来源于灯塔专业版
其次,从文化新业态的表现来看。文化新业态持续增长,营收比重同步提高。用户规模上,根据第4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其中在网络视频领域: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元,较2020年3月增长3777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网络直播领域: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占网民整体的59.8%,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占网民整体32.9%。
营业收入上,2019年,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2018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2.2%,比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0年,云上文化成为了标配。博物馆领域开启云展览、云直播;会展业开启“云展会”;文娱领域开启“云娱乐”,包括,“云蹦迪”“云演唱会”“云话剧”“云音乐节”纷纷涌现。这些初期被视为替代品的内容,在整个演出市场逐渐回潮、甚至在国庆档有爆发增长趋势的当下,表现出某种区别于线下的产品特性和用户吸引力。
二、新兴前沿科技在文化新业态中的应用表现
1
5G技术——以高速率、低时延打造万物互联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2020年上半年,新基建加速发展。在5G领域,截止2020年6月底,终端连接数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开通5G基站超过40万个。5G有以下三大特点:1.高速率 —— 网络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便利,公众受网络影响越来越深远,其网络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高可靠低时延 —— 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远程医疗等应用近在眼前;3.超大数量终端网络 —— 将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让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为可能。
近日,华为X Labs、网易雷火游戏团队完成大型电脑客户端游戏——《逆水寒》的优化配置,正式上云,EMUI8.0及以上版本的华为和荣耀品牌手机或者平板用户可以率先体验。随着我国5G商用牌照的发放,云游戏将惠及更多普通用户群体,进而带动高品质游戏的普及化。像《逆水寒》这样的画质精湛,世界庞大的大型客户端游戏,凭借5G和云游戏的“无门槛化”助力,终于不再是部分高端玩家的专属,而将成为一个人人触手可及的武侠江湖。
因此,5G技术是未来“文化+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未来,VR、AR 、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科技都将搭载5G技术拓展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2
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与人文价值的集大成者
当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那就是沉浸式内容时代。
它以“VR+AR+AI+5G+Blockchain=Vive Realty”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创造出人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真实与梦幻之间无数种鲜活灵动的关系。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目前出现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游戏、沉浸式影视、沉浸式展览等一系列丰富的形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沉浸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行业,且在过去的两年内发展迅速,借助AR\VR\MR等技术围绕吃住游购娱人的所有需求展开沉浸式体验,满足人的所有感官需求。
3
大数据——精准画像、准确投放推动文化消费精细化
大数据发展改变了文化消费模式,"关系资本"将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文化消费者深度参与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推动文化供给企业实现精准生产,不断完善文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打通文化消费的虚拟与现实空间。
例如甘肃省文化数据大平台的建设,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文化产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甘肃省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构建统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通过文化资源数据库统一管理、合理开发,逐步形成集文化资源申报、文化资源存储、文化资源管理、文化资源应用和文化资源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文化产业平台。
4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广泛应用创造产业新价值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产业革命,文化的发展也会随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技突破的引领下,100多年前出现了电影,60多年前中国电视事业诞生,25年前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向文化产业领域渗透,使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重大机遇。AI+文学创作、AI+新闻写作、AI+电影创作、AI+教育等形式的融合催生了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兴业态。
《马路天使》由中影神思AI完成上色
以“中影神思”图像修复增强处理技术为例,“中影神思”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通用性的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对现实世界中实际影视项目的图像视频素材进行去场纹、修复、超分增强等自动处理,效率及质量均优于传统处理方法。使用“中影·神思”系统,中影基地在四个月内处理了《厉害了,我的国》超过三十万帧的低清图像素材,电影成片中共计去场增强画面74分25秒:其中去场画面47分40秒、增强画面26分45秒(688个镜头),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工智能为本片能够在中国巨幕上完美呈现,成为国产纪录电影票房冠军,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三、展望:从1.0到3.0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
新业态必将孕育出新商业模式,从而使文化市场趋向精细化的同时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消费,未来,文化消费3.0时代的主要表现将在科技文化消费之中。
1
以场景理论为理论基础打通传统-现代模式,营造新消费场景
场景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提出,它是指在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和美学要素,使场景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色的社会空间。未来,文化消费将通过以场景理论为理论基础打通传统-现代模式,营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塑造全新消费体验。
例如AR+AI智慧化场景体验式广告通过面部手势识别、前背景分割、SLAM等技术,颠覆现有广告呈现方式,颠覆了用户的“视”界观,也重新激发广告人的想象力。面部手势识别技术和前背景分割技术主要应用于UGC视频的互动广告。在视频中,人物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手势,就能召唤出相应的AR广告。用户可根据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查看商品详情甚至直接购买,在不干扰用户的观看进程的同时,自然植入广告,实现体验与需求并存。
2
“文化+科技”将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延长其产业链条
以传统博物馆为例,故宫是博物馆领域中“文化+”融合的典范。2018年开始,故宫出版推出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系列,通过了线上众筹方式,采取实体书籍+APP的互动玩法,突破了传统纸质书的阅读方式。在首部互动书众筹的24小时内,打破了中国出版业众筹最高金额纪录。上线26天,总金额突破了1000万,创造了全球出版累计众筹新纪录。
图片来源于摩点公众号
教育领域也正在重塑,2020年上半年,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引导和助推下,全国2.82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迎来新一轮的爆发,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日活跃用户数量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的1.27亿截止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从未来发展趋势看,OMO(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也在这次的战“疫”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推出了文化产业慕课、中传文产云书院等在线教育课程。其中中产文产云书院推出后的四场直播总观看量超过百万。
3
文化消费1.0——文化消费3.0的转型升级,实现消费科技化
文化消费初级阶段,将主要表现在以传统的图书出版、电影剧院消费为主;而进入2.0时代,将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一系列消费成主流,今天,我们正在从2.0时代进入3.0时代,也就是智能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将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消费科技化。
有人永远在观望风口,但有的人已正在乘风破浪。文化产业的下一个风口,正在我们眼前。愿与各位一同携手并进,书写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责编 | 李姝婧 侯晓
美编 | 张雨曦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